语文,靠“刷题”夺高分的时代已过

Connor 币安交易所 2025-07-25 1 0

原创:向H江 来源:巴风浙俗

语文,靠“刷题”夺高分的时代已过

语文,靠“刷题”夺高分的时代已过去

——以2025年全国1卷几道题为例

至今,在高考复习中,大多数语文老师还在像理科老师那样——让学生通过刷题来获取得分,这个方法,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有一点作用,但2025年全国1卷有几道“难题”却告诉广大师生:以后语文学习,靠“刷题”夺高分难了。增加阅读量、增强理解能力、训练思维才是未来语文学习的出路。

若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受到影响,理解能力受影响,思维就难以打开。2025年高考落下帷幕,分数也都陆续出来了。一些网友感慨:班级里平时语文一般般、但脑子灵活的学生,这次语文考试成绩比较好,甚至大出意料;一些平时语文成绩还不错,但思维相对呆板的学生,语文成绩出现不从层次的下滑。原因何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力和思维力决定的。比如2025年全国1卷第4题:

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整个阅读材料一共十五问、十五答,这些问、答之间好像没有十分紧密的逻辑联系,都是在讲种植花草的一些经验、方法,而第四问、第四答处于省略状态,平时学习的所谓“答题套路”用不上,怎么办?此时,就需要考生有快速阅读文本、根据语境寻找问题之间“关联点”的能力,要能理解前、后问题所涉及的话题、侧重点。题干中的“可能”一词暗示考生,不只是填写某一点,需要联系整个文本来思考。我们不妨将文本的十五问、十五答简要疏略一下:

问一:如何能使之活,且发荣滋长? (种活,长好)

答:依法种植,无不能生活之理。

问二:如何说是依法种植? (依法种植)

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

问三:依理想而论,以阴雨天为宜,为何反要选择天晴之日?(种植天气)

答:因为在雨天,……且易腐蚀。所以必求天晴之日……

展开全文

问四:…… (?)

答:……

问五:深耕浅种之说,如何解释? (深耕浅种法)

答:所谓深耕,……穴必掘之稍深……中部稍稍高起,这就指浅种。继乃将树根安置妥帖……

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 (深耕理由)

答:花树发达与否,全靠乎根……根须不能发达,花树亦不能发达。

问七:既深耕矣,深种有何妨碍,何以必须浅种? (浅种理由)

答:花与树之呼吸,在枝干与叶……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

问八:种植花树方法,尚有其他不可不知的条件否? (其他条件)

答:尚有三端不可不明白:……

问九:如何是地位? (种植地位)

答:一种是方向,一种是高低。

问十:方向应当如何?古人说是向阳的好,是否如此?(种植方向)

答:这是不差的。

问十一:高低又怎样解释? (种植高低)

答:花树有喜干的,也有喜湿的……所以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无积水之患。

问十二:请问浇灌的干湿如何? (浇灌干湿)

答:浇灌必依天时的干湿而定。

问十三:请问施用肥料之时期和浓淡,如何方称适当? (施肥技法)

答:时期各有先后。

问十四:“湿不如干”“肥不如瘠”,请问理由安在? (干湿肥瘠理由)

答:所谓湿干肥瘠,皆是过分而言。

问十五:除以上问答外,尚有不可不知之事理否? (其实事项)

答:尚有一端为入门不可不知者。

通过上述整理我们发现:问三和问五,都是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话“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来提问的,因此问四应针对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回答的主要内容是“雨天种植的弊端”以及“晴天种植的方法”,既然如此,那么在种植之前预判天气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问四可以是问——种植之前如何预判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注意是“问题”,所以,句末需要“?”。“理由”即如前分析。同时,分析文本还可以发现:问三和问五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话提问,因此问四应针对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的回答侧重于“天晴之候”,而对“泥土干燥”的说明不够清晰,因此,问四需要予以提问,问四可设置为——为何需要“泥土干燥”?(或:如何判断泥土干燥适合种植?)再来看,问三的回答侧重于“天晴之候”,而对“勿使分枝之处埋入土内”缺少说明,因此问四需要予以提问,问四可设置为——为何“如有多枝,勿使分枝之处埋入土内”?当然,问四也可以是对问三回答不够详细的地方进行补充,比如问三的回答中对“浇水量多少才算合适”解释得并不清晰、详细,没有给出具体标准,因此,问四可设置为——为使花树之根与泥土融合凝结,浇水量(灌水量)具体多少才算合适?

由上剖析可见,问四这个地方其实考查的还是对前后语境内容的理解,只是这个理解不能很直观地得出,需要对问二答二、问三答三和问五答五几个问答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据参与评阅该题的教师回忆,这道题的得分率很低:学生的答案,要么根本就不是“问”,且不用“?”;要么“问”得根本就不正确,跟前后问、答的内容没有关系;要么是有问有答,但“问”和“答”之间没啥逻辑联系。像这类题目,光靠平时“刷题”是没有什么用的,而理解力强、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能答得就比较顺手,这两种能力都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练就,因此,日常教学中除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外,需要引导学生多“读”点课外作品。

再来看文言文的14题: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此题实际考查学生对“观点”与“材料”的理解和概括,涉及论述文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有多处出现,譬如《六国论》《过秦论》等。我们不妨讲考题材料回顾一下:

战国之时,说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非以为实有此事也,乃汉晋著述者往往误以为实事而采之入书。《春秋传》子大叔云“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不过设言耳。其后衍之,遂谓漆室之女不绩其麻而忧鲁国;其后又衍之,遂谓鲁监门之女婴忧卫世子之不肖。而有“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言,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由是韩婴竟采之以入《诗外传》,刘向采之以入《列女传》。传之益久,信者愈多,遂至虚言竟成实事。乃世之士但见汉人之书有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过矣。

(节选自崔述《考信录》)

题干说“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考生第一时间得对文本进行判断:是什么观点?选文的第一句话“战国之时,……而采之入书”和最后两句“遂至虚言竟成实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过矣”是观点,将该句内容进一步提炼,观点是“说客辨士好借物喻意,非以为实有此事,乃著述者误以为实事而采之入书”“虛言成实”“信而不疑为过”。难点就在这里:作者的观点不是在文段的某一个位置出现,而是在段首、段尾分别出现。进一步思考:用了哪三则材料?《春秋传》、韩婴《诗外传》、刘向《列女传》。这三则材料,对《春秋传》的说明比较多,而此则材料的最后一句“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是很关键的一个总结句,作者分析了《春秋传》“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之说“不过设言耳”,也就是说《春秋传》之说仅仅是“假设”而已,而非事实,其后以讹传讹,人们便以为“真有其人其事”。韩婴和刘向也都采用了这种“讹传”入书,崔述认为韩、刘二人的做法也不妥,后人不加考证而信以为真,这样也不妥。因此,崔述的观点是:对借物喻意的故事,刘向、韩婴不应该直接采信,后人不应该信而不疑。

题干的第二个要求是“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观点概括出来以后要谈“认识”,崔述的这段论述意在告诉我们:①对古书的记载内容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②对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解故事所阐述道理,不必强求其真实性。此题设计为“连环套”,首先正确判断出“观点”,然后再对观点进行“认识”;如果观点概括不准甚至概括错误,那么后面的“认识”也会不准,甚至错误。根据阅卷人回顾,此题得分率也很低,主要问题是“观点”概括不出来,或者概括不全,“认识”不到位。

除了14题难度大意外,13题翻译也不简单,关键词翻译不准,句意理解不到位。比如第(1)句,“悖、少愚的愚、伪”三个关键词很容易译错,譬如将“‘老悖’仅仅译成“年老”;少愚的‘愚’译为‘愚钝、愚昧’;‘伪’译作‘虚伪、虚假、虚伪’”等等。第(2)句“绩”容易错译成“功绩”“成绩”;“中夜”错译成“晚上”“中夜”;“偶”错译成“配偶”。这两个句子,如果关键词翻译错误,句意实际上基本也就错了,很难得分。

不管是13翻译题,还是14理解概括题,都着重在考查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这种能力光靠“刷题”是很难培养的,需要较高的阅读素养,即常言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读得多、想得多,才会有“灵光闪现”。

鉴于2025年全国1卷这几道题目的考查提示,广大高三师生尤其教师,需要思考今后高三复习的策略和方法了。当下高三复习,在古诗文“背诵、默写”方面花费了“太多”时间,而对课外阅读几乎不再涉及,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发展,因此,高三教师有必要调整古诗文“背诵、默写”策略,不能再早读、晚读就围绕那么些课文进行,可以适当扩充阅读内容。

真的,语文靠“刷题”夺取高分的时代已经过去,广大教师有必要调整高三复习理念和方式方法;当天,更重要的是从高一开始,就应该强化“阅读教学”,在赶进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读点“课外书”,至少读三本书——一本哲学书、一本文学书、一本历史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