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业资产规模突破29.5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证券市场成最大投向
中国信托业正经历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信托资产规模达到29.56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5.64万亿元,增幅达23.58%。这一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标志着信托业在"三分类"业务转型后实现显著增长。
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信托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2010年信托资产规模仅为3.04万亿元,随着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2017年规模升至26.25万亿元。然而,快速扩张也带来主动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资管新规指引下,2018年至2020年信托资产规模逐步回落,一度收缩至20.49万亿元。近年来转型效果逐步显现,2022年底和2023年底规模分别为21.14万亿元和23.92万亿元。
证券市场成为资金配置主要方向
资金信托投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证券市场成为最大投向领域。截至2024年末,资金信托规模为22.25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28.02%,新增4.87万亿元。其中投向证券市场的规模合计为10.27万亿元,较2023年末的6.60万亿元增长55.61%,新增3.67万亿元。
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占比达到46.17%,成为资金信托投向最大占比领域。具体来看,投向股票和基金的资金数额为1.12万亿元,占资金信托总规模的5.04%。这一变化与"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2024年4月新"国九条"明确提出,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资金信托投向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点。投向证券市场的占比大幅提升,投向金融机构的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投向工商企业、基础产业和房地产业的占比均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经济运行新态势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对资金流向政策调整的实际效果。
行业转型深化推动业务模式升级
2024年是《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实施的首个完整年度。在新规引领下,信托行业经历深刻变革与调整,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4年末,信托业将22.25万亿元资金信托中占比28.81%的资金直接投向实体经济部门,并通过证券市场将占比46.17%的资金间接支持实体经济部门。
在"三分类"格局下,信托业正从传统非标融资业务,向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并重的业务模式转型。资产服务信托在"三分类"中排在重要位置,主要分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行政管理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和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等。
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规模超过1万亿元,其中家族信托规模为6435.79亿元,保险金信托规模为2703.97亿元。2024年全年累计新成立财富管理服务信托4.53万只,规模1.98万亿元。资产服务信托产品4.73万只,规模4.48万亿元,分别占新成立产品个数和规模的70.17%和53.84%。
信托财产登记试点持续推进,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2024年12月和2025年3月,北京市先后启动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试点。2025年5月,上海市启动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截至目前,信托登记公司依据北京辖内信托机构申请,先后出具2笔不动产信托和6笔股权信托的信托财产登记备案证明文件。
来源:金融界
评论